“来贵州山区支教,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种锻炼,更是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一种挑战……”11月17日,笔者走进德江县煎茶中学,采访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牛晓,实实在在地领略了什么是真真切切的情意?什么是无私奉献的爱心?
2002年以来,中国海洋大学首届研究生支教团派往西部,在德江县开展了他们的支教服务计划,1—3届支教团主要是服务于德江县民族中学。2005年,该校派向德江的第四届支教团的7位成员,服务地点落在了煎茶中学,从此,中国海洋大学支教团的成员们与煎茶中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支教团的队员们牢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坚持“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的信念,在傩城德江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希望在这里启航
四年来,为改变西部落后教学状况。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派出4届33名支教队员,他们克服了气候、饮食、语言等方面的困难,在支教岗位上,发挥专业特长传授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学校工作,走访学生家庭,开展科技和知识扶贫。
2007年高考,就读于煎茶中学的煎茶镇龙盘村的何勇考入到四川大学,哥哥何兵也被贵州民族学院录取,家庭极为困难,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近2万元的入学费用,让何家感到一筹莫展,任英语课的支教团党支部书记曹娟得知这一情况后,经与家乡亲人联系,一次性就捐资了3000元。目前,何勇在曹老师的帮助下,已得到长期资助。
像这样的“爱心接力赛”在煎茶中学,被海大的支教团传递着。今年8月底,当中国海洋大学的第七届支教团来到煎茶中学,队长牛晓、党支部书赵炜就与山东荣成泰祥集团联系,得到了8000元的助学金,同时从9位队员每月600元的生活费中挤出了1590元,为煎茶中学初一(1)班的杨琼等53名贫困生,资助了9590元的助学金。
据煎茶中学校长杨战娇介绍,四年来,支教团已向该校捐赠课桌5000多张,电脑500余台,图书近万册,帮助支教地区建立了微机室、图书资料库,向300余名贫困学生捐助助学金58000余元。目前,从煎茶中学进入高校的5名贫困大学生,通过支教团“牵线搭桥”得到长期资助。
爱心在这里传递
在煎茶镇川岩村石板塘小学附近有一座小石桥,该村近200名师生每天上学放学都得经过此桥。2003年一场山洪爆发,冲走了这座连着山里娃向往与追求的小桥,石桥墩立在河里,孩子们只好踩着这几个桥墩去上学,若是遇到下雨天,那就只能是趟水过河。
2006年4月,支教团的刘小杰、崔翠等在开展社会践活动时,走村串户来到了大山深处,面对年幼的孩子顶着书包,高高地提着裤脚,趟水过河赶往学校。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惊呆了,后来通过支教团的多方联系,争取到校友、亲朋捐资2.3万元,架起了一座水泥桥,给山里的孩子上学和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后来当地群众并把它命名为“海大桥”。同时,他们还从每月仅有的600元生活费中,凑足了3000元钱,资助该校的10名面临失学的孩子。
2007年4月,第五届支教团的队员们在开展“百家福”社会实践活动中。队长宋翔洲率队员贺蓉、曹娟等来到了煎茶镇新场村大山深处的桂花组,在一座简陋的民房内的40余名孩子拥挤在一起,破旧的长条板凳就是孩子们的课桌,该校唯一的一名教师夹杂着“生硬”的普通话,给学生们讲课,然而孩子个个全神贯注,听得格外的认真。这里的一切打动了他们,从孩子们期盼的眼光里,似乎看到了什么。支教团的队员们先后五次到桂花小学,了解了该村的具体情况,他们决定竭尽所能为这所学校做点事情。
经该校唯一的老师周道明得知,学校条件艰苦,没有教学设施,师生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台电视机,能让山里的孩子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同时,可以通过播放影碟让孩子们能学习唱歌、跳舞和英语。经过志愿者们的积极联系,就在当年的“六一”儿童节,经与海尔公司联系,得到其捐赠一台29吋彩色电视机,为山里的孩子们送上了一份节日的厚礼。同时,还为该校购置了30套桌椅、一些学习文具及节能灯等教学设施和学习用品。在搬运桌椅时,由于山路崎岖和连日的雨水,山路泥泞,车进不了山,学生家长和志愿者们一起肩扛手抬,在蜿蜒泥泞的山路上出现了感人的一幕,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一二年级的学生和支教团8名志愿者一起组成了搬运桌椅的长龙。
桂花小学师生为了表达对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感激之情,将校名更名为“望海小学”。这个饱含浓厚情意的校名,既表达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走出大山的愿望和对美好未来的盼望,也表达出他们对支教团老师们像大海一样的深情和对中国海洋大学无限感激之情。
幸福在这里攒动
2007年3月的一天,支教团党支部书记曹娟在课堂上发现,一名学生手捧着书看得特别的投入,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走进一看,原来是在看一张“全家福”照片,与学校老师和学生了解得知,很多学生,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经济困难,父母在外务工,往往缺少父母的关怀,能珍藏一张自己或与家人的照片是他们的渴望。曹娟意识到要让孩子们摆脱贫困,不仅要在知识、物质上给予帮助,还要“精神扶贫”,让山区的孩子真正感受到一种关怀。于是支教团便在学生居住较集中的煎茶镇新场、川岩、黄家沟、偏岩等山村,为100户家庭免费拍摄“全家福”照,为孩子们留下美好回忆。
于是,为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拍一张“全家福”照片成了志愿者的又一项工作。就在合兴乡为两位年近70的老人拍摄照片时,双老眼含激动的泪水:“儿女在外已快5年没有回过家了,希望能帮我们的照片寄给他们……”。原来老人的儿女外出打工,只有双老“留守”家中,后来支教团就为他们的女儿寄了一张照片过去。
也许多走点路,多晒点太阳,多拿出一点冲洗照片的钱,对支教团的成员算不了什么,但是通过这种活动,让这群来自祖国海边的年青人,加深了对贵州贫困山区的了解,记录下了很多家庭幸福瞬间,实践了“情系大山”的诺言!
责任在这里凸现
煎茶中学距离德江县城约20公里,是一所拥有3000多名学生的农村初高中结合学校,该校师资紧缺,当支教团来到该校后,这一状况得到了缓解,然而让这些刚离开校园的队员们肩上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初中毕业班、高中毕业班,语文、数学、外语……接手了重要年级和重要科目,每个队员每周承担的教学任务都在20节左右。德江农村的教育状况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教育完全是两回事,第一次来到贫困山区,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支教老师们的教学工作起步非常困难。在这种前所未有的种种压力之下,他们克服困难,积极主动来适应环境,适应工作,思考探索适合山区学生的教学方式。
2005年秋季学期,刚离开校园的支教队队长王晓晨就承担了高三两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面对高考,学生英语基础差得难以想象,为了能让学生在高考前高效率、系统地理顺整个初高中阶段的英语知识,她翻遍了初高中的12本教材,将所有的知识了然于心。加之还有大量的习题要处理,她经常要备课到深夜。通过第一学期的经验探索,在第二个学期王晓晨在教学上更有针对性,在课程安排、备课、讲课、检测试卷设计、试卷讲解等各环节都有了新的起色,所带班级的英语成绩直线上升,成为全县高考英语成绩最高的班级。
为了激发学生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支教团利用每周三的课外活动,开设了“英语角”。按照学生知识层次和年龄,结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面,支教成员们轮流策划,利用分组交流、英语电影、英语歌曲、朗诵比赛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第五届支教团的屈小青还参加全县英语公开课的讲授,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目前,煎茶中学是德江唯一一所开展“双语”升旗仪式的学校。
在接受笔者采访时,第七支教团党支部书记赵炜更是心信十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背起奉献的行囊、去收获希望的果实。’这已成为我们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座右铭,它将感召着我们无数的海大学子继续投入到西部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奉献爱心、砥砺人生、增长才干。我们将接过这根扶贫支教的接力棒,用青春去续写中国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爱心助学的新篇章……”